看了这部电影,真的对死亡有了更深一重的理解。没去过墨西哥,但真的觉得是个神奇的民族,他们对生死真的看得很乐观。
是的,人终究有一死,逝去的人存在世界的唯一方式,就是靠着亲人的想念和回忆,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。
看电影的时候看到很多都是家长带着小朋友,电影后我看到小朋友们看完还好,但是大人们真的都哭到不行,包括我。总之,很值得看,这样的电影非常适合带着你的家人、爱人看,不可多得!
这部电影真正给到无法客观认识到“死亡”的孩子,和还没能好好接受死亡的大人,一个不再焦虑恐惧的缓冲。
而作为家长的我们,应当如何向孩子谈论死亡?如何向孩子传递死对于生的价值?如何完成对孩子的“死亡教育”?
这些,《寻梦》做了一次漂亮的示范。
死亡教育第一课:不必害怕死亡,因为这不代表真正的分离
根据研究,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。但这仅仅是概念,因为认知规律和个体发展的差异,他们还不能客观全面地理解“死亡”。
匈牙利的心理学家玛丽亚·耐基(Nagy)在 1948 年研究了 378 名 3 岁-12 岁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后,得出结论:
3-5岁的孩子:并不能客观认知到“死亡”,对他们而言,死亡是可以逆转的,暂时的,只是一种离开。
5-9岁的孩子:虽然开始接受死亡观念,但认为死亡是被动发生的,有客观原因的,如被车撞、被人打、生病等等。
9岁以上的孩子:才能认识到死亡普遍,且无可避免。不仅亲友会死亡,自己也终将离去。
那么面对死亡,他们在害怕什么?
害怕死亡,大抵有两个原因:一是对未知的恐惧
《寻梦环游记》并不是第一个亡灵节的动画音乐剧, 早在2014年,豪尔赫·古铁雷斯(Jorge Gutierrez)的“生命之书”(The Book of Life)就已经问世了。所以这两部电影由于太相似也引来很多争论,不过历史上迪士尼出这种过于相似的电影也不是第一次了,相似也挺好,至少我就是因为看了《寻梦环游记》又回去找了《生命之书》来看。
在电影中,充满了大量墨西哥民间传说和风俗文化,从用墨西哥剪纸制作的标题,到艺术家弗里达卡罗和墨西哥摔跤手圣托。万寿菊花瓣的桥梁通向死者的土地
《寻梦环游记》为什么不叫《祖宗总动员》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021baike.com/81/id-1536.html